杏彩体育
杏彩体育 分类
九IM电竞州一轨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发布日期:2023-04-17 08:38:41 浏览次数:

  2022年,围绕“致力于成为声音解构者”的战略布局,秉承“解析声音密码,构建美好生活”的使命愿景,公司在对主营业务结构进行优化的同时,积极培育打磨公司新的业务成长曲线。报告期内,公司在以轨道交通减振降噪为代表的传统噪声治理业务取得良好业绩的基础上,TOD上盖开发和工业与民用建筑减振降噪防控、城轨智慧运维与病害治理等新业务发展迅猛,为公司下一阶段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2022年6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的正式实施,不仅完善了噪声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为我国噪声污染防治提供了根本的法治保障,而且为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优美环境的新要求、新期待指明了方向;同日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印发《加快推进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行动纲要(2021-2030年)》,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了路线图和施工图。为紧握新《噪声污染防治法》实施等政策红利,紧密对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新基建”发展战略带来的市场机遇,公司在持续拓展轨道交通减振降噪等优势业务的同时,积极倡导以营造健康声环境为目的的TOD上盖噪声振动专项精准防治一体化服务,全业态推进依托声纹识别、在线监测、故障诊断等技术手段的智慧运维与病害治理新模式。1、在轨道交通减振降噪方面,公司借助在该领域科研与工程实践中已经形成的先发优势,加速业务拓展,报告期内公司钢弹簧浮置板的市场中标率稳居行业前列,业务范围覆盖全国的同时,实现徐州市场100%的市场占有率和广州市场66%的市场占有率;钢弹簧浮置道床隔振器及相关产品已通过检测并发至中国台湾信义线东延工程。此外,公司踔厉拓展高速钢弹簧噪声与振动控制市场,打造适合120-200km/h高速钢弹簧浮置减振轨道系统暨在首次打造的钢弹簧浮置减振轨道高速行车试验平成120~160km/h逐级提速多种车型实车试验(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小企业优秀技术成果转化培育项目ZH0),获得行业协会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的高度评价;期间高速钢弹簧浮置板产品在成都时速140km/h城轨线、在TOD上盖噪声振动专项精准防治一体化服务方面,公司践行“声学早期介入”、“一级开发与二级开发整合”等科学理念,承接包括广州地铁13号线号线东坝车辆段、温州市域铁路S2线汀田车辆段等TOD综合治理项目,实现公司在TOD综合治理业务上的全面突破。同时,深入挖掘工业与民用建筑减振降噪防控与抗震安全的综合需求,依托振震双控技术理念新签厦门新机场建筑隔振器项目;完成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相关楼宇的建筑振震双控项目方案验证、设计配合、专家咨询、计算分析等大量工作;参与《北京歌舞剧院振动控制专项评审报告》《济南机场改扩建工程轨道交通下穿的振动影响专项分析》《天津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设计方案》的专业评审。3、在城轨智慧运维与病害综合治理方面,公司紧抓智慧轨道交通建设机遇,先行投入,以多年积累的监测数据和轨道运维技术为基础,开展了城轨基础设施智慧运维综合技术开发、装备研制和专业化维保业务。公司地铁轨道智慧运维系统V2.0产品定型,具备面向全国地铁线路推广应用的能力,目前已在郑州地铁、绍兴地铁、兰州地铁、杭州地铁、北京地铁等5个城市8条城轨线路开展工作;自主研发的“城轨噪声振动智能化监测系统”已成功在北京地铁19号线号线等线路实现落地运用。此外,公司承接杭绍线等城轨线路的运维工作,开创性地完成了智慧运维样板线的建设,具备了地铁基础设施智慧运维服务能力和城轨设施设备运维“状态承包”实力。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并受益于自主技术创新、产品迭代升级为引领的业务发展思路,报告期内公司坚持针对市场需求和结果导向的自主创新研发,不断增强技术饱和度,加快全序列产品布局,总的研发投入为22,411,090.9元,占总营业收入5.68%。本报告期内,公司新增专利技术申请31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获得专利授权11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8项;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共拥有专利108项,其中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88项。与此同时,公司积极开展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及现有产品的升级换代,形成了涉及关键材料、结构设计、工艺优化、设备开发、智慧系统等完善的研发和产品体系,如完善高等级减振降噪产品序列的高等级减振扣件和道床调频吸振装置;满足车辆段上盖开发减振需要的车辆段轨道用聚氨酯道砟垫;为实现工务业务全覆盖,在地铁轨道智慧运维系统V2.0基础上,完成的地铁桥梁、隧道基础数据管理信息系统;为实现产业全覆盖,研发的应用于轨道车辆转向架的一系弹簧组,及建筑类全系列聚氨酯减振垫等。此外,公司“城市轨道交通装配式浮置隔振轨道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第十一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突出贡献项目奖;“高速钢弹簧浮置减振轨道系统”成果获得第十七批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服务)资质证书;“重型调频钢轨耗能装置”和“预制板振动与噪声全自动化处理服务”获北京市科委等5部门颁发的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服务)证书;“轨道交通钢轨调频阻尼技术”入选中国环保协会颁布的《2022年生态环境保护实用技术》。报告期内,公司在不断扩充数控加工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智能自动化生产模式,以推动生产制造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更快交货周期发展。2022年,公司建立了数控加工车间IM电竞,引入国内顶级数控激光切割机等高精尖设备,大幅度提升闭环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了综合制造成本;其次,公司对既有的自动化生产线进行了升级改造,在保证生产安全零事故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动化加工能力,合理调配生产模式,降低了人工工时成本、提升了产能。同时,为实现智能排产、精准生产、产品定制等智能化柔性生产管理方式,公司引进MES+ERP全自动化的大数据生产管理系统,实现全体生产人员数据化操作模式。企业重视高水平团队建设,致力于打造一支业务扎实、工作高效、富有活力的专业团队。始终贯彻企业人才梯队培养方针,努力抓好新晋干部培养“战略工程”,从管理意识宣贯到管理能力落地跟踪,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培养体系,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骨干力量。不断强化组织的核心及引领作用,部门设置及人员配置坚持以满足业务需求为目标,形成了科学合理的人员管理体系。同时积极鼓励在职人员考取职称及提升学历,截至2022年末,公司共有176名员工,其中教授级高工1人、正高级工程师1人、正高级会计师1人、高级职称20人、中级职称25人、初级职称11人;博士4人(其中博士后3人),硕士32人,专业涵盖道路与铁道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机械工程、建筑工程、土木工程、材料工程、电气工程、环境工程、地震工程与防护工程、工程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机电一体化等多个专业,逐步形成了一支跨专业、高水平、多元融合的技术队伍。公司还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针对不同岗位展开多种形式的培训教育,使员工胜任目前所处的工作岗位。随着公司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公司一方面加强智能化生产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不断加强轨道运维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新业务板块的建设力度。2022年,公司依托新版《噪声法》实施的划时代发展机遇、围绕“声音解构者”的创新思路,打造了“一核三新”的业务布局。“一核”即为深耕减振降噪技术的城市轨道交通噪声振动污染防治业务,“三新”包括:为人民群众营造良好声环境、提升TOD上盖土地商业价值的TOD上盖噪声与振动专项精准防治一体化服务模式;运用“声音解析”手段、在线监测技术的智慧运维与病害治理业务;以及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优美环境的新要求新期待,为实现全产业覆盖、延展公司减振降噪技术底蕴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减振降噪业务。报告期内,公司主要面向城市轨道交通及市域(郊)铁路的减振降噪、TOD上盖开发噪声振动综合控制、工业和民用建筑减振降噪等领域提供钢弹簧浮置道床减振系统、预制钢弹簧浮置板、声屏障、隔离式高弹性减振垫、重型调频钢轨耗能装置等系列化产品和服务;同时开展轨道智慧运维与病害治理的研究、开发与专业化服务。公司产品研发充分贯彻“分频段、分速度、分场景”的噪声与振动控制理念,针对不同频段、速度、场景开发相应的专业化产品,以保证治理效果。公司提供的产品主要包括:1、钢弹簧浮置道床减振系统: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的特殊等级(液体阻尼)和高等级(固体阻尼)的轨道减振降噪工程。按照适用速度可分为应用于地铁、轻轨(车速不超过100km/h)的中低速制式浮置板隔振器和应用于市域(郊)铁路(最高车速100-200km/h)的高速制式浮置板隔振器。2、预制式钢弹簧浮置板:区别于现浇浮置减振道床,预制式钢弹簧浮置板在施工现场之外的工厂预先生产混凝土轨道板,整板运抵项目现场后,采用铺板机快速铺设,开启了“环保、绿色、高效、低碳”建造高质量、高效率、高性能的隔振轨道工程模式,大幅度提升了轨道工程预制装配化率,提高了隔振轨道的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不仅节约了劳动力成本、而且减少了施工现场的环境污染,获得中环协环境技术进步一等奖。3、其他产品:公司除用于轨道交通传统的钢弹簧浮置道床减振系统、预制式钢弹簧浮置板产品外,还有覆盖中高等级及不用场景的全序列产品。包括用于高等级减振措施的隔离式高弹性减振垫、重型调频钢轨耗能装置、新研发的高等级减振扣件和道床调频吸振装置;用于建筑和各类设备减振降噪的聚氨酯减振垫、大荷载阻尼弹簧隔振器;用于在空气声传播途径上阻隔噪声的直立式、半封闭式和全封闭式声屏障等;用于轨道车辆转向架的一系弹簧组等。为紧扣时代脉搏、牢牢抓住智慧地铁建设新纪元的发展机遇,公司以基于“声纹解析、声音解构”的技术手段提供轨道智慧运维与病害治理服务。该项业务以保障城轨运行安全、提高运输效率、改善运营效益、确保服务质量为目标,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基础,依托“一个系统,两项智能”(一套智慧运维管理信息系统、一个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决策算法池、一套智能化检测装备和生产管理装备)的技术路线,打造智慧基础设施运维体系,实现多维感知、实时分析、科学决策和精准维修的运维标准,形成“前方生产、后方分析”+“检修分离”的城轨基础设施运维新模式。公司作为减振降噪综合服务商,报告期内,主要面向城市轨道交通业主方或施工方提供减振降噪相关产品和综合治理服务,并通过招投标或竞争性谈判获得业务机会。公司坚持自主创新的技术路线,专注于减振降噪产品研发、工程设计、核心零部件生产、成套装配和工程服务。公司采取“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业务模式,“两头在内”是指将公司业务实施过程中最为核心的设计环节(包括减振降噪整体方案设计、弹簧参数和产品配方设计、服务于各个工程具体区段的结构设计)和产品关键生产环节以及外协加工产品的质量控制、产品成套装配在公司内部自主完成;“中间在外”指公司将部分低附加值、工艺简单的非关键生产环节交由外部委外加工。该业务模式有助于公司集中资源于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以提升市场占有率和盈利能力,驱动公司长远发展。公司始终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的自主研发策略,打造不断循环修正的“需求目标-理论-仿真-实验-测试-验证-理论修正”技术路线)公司技术创新主要围绕基于声音解构的“噪声和振动控制”展开,针对影响因素众多、多学科交叉等问题,公司打造包含高素质、多学科的专业科研人才队伍,在大量实测数据的基础上对“车辆-轨道-传递路径-敏感点”体系振动特性进行研究,构建具有高准确性的仿真模型,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产品运行效果分析,来优化技术研发方向和产品设计思路。2)公司建立由总工程师负责的技术专家委员会,负责对项目立项、整体需求、市场定位、重大技术方案、研发进度、市场导入等环节进行把握和最终决策,根据公司总体发展战略确定产品发展战略和目标,并确定产品研发策略,对产品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决策、监督、检查,对产品成本投入、综合绩效进行评估和决策。3)公司研发注重市场调研,坚持“产学研用”一体化,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开展信息跟踪,研发需求来自于客户和一线员工等各方面的市场反馈。公司要求营销、交付、售前、售后等各个岗位的员工提供研发新产品或是原有产品的改进建议,并参与数据的收集和产品的测试工作。公司一贯重视自主研发和知识产权保护,对提出专利创意的员工实施奖励,及时将项目的技术成果转化为专利和系列化。公司采取“以销定采,并保留安全库存”的采购模式。公司采购的物资种类较多,主要包括钢材、铝材、钢弹簧、各种配件和工程辅助材料等。由于减振降噪治理方案需要根据场景进行个性化设计,因此公司物资采购具有较强的定制化特点,例如钢弹簧是公司根据钢弹簧浮置道床减振系统整体性能要求,分系列、分用途研发,形成相应的产品规格、技术参数、设计图纸和工艺图纸,由专业的厂商定制化生产、供货。其他需个性化定制的产品,如预制式钢弹簧浮置板等,涉及运输半径,公司提供相关产品规格、技术参数和设计图纸、工艺图纸,在项目所在地一定距离内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供应商定制生产,公司验收合格后,供应商按要求发货到项目现场。工程配件等标准化产品,公司根据需要直接向供应商采购。公司对供应商采取“合格供应商”管理模式,报告期内,公司主要原材料供应商相对稳定。公司项目管理中心下设采购部,负责物资采购和成本控制工作。公司根据供应商的资质、技术水平、生产能力、价格、信用、付款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评定,并建立公司合格供应商名录。公司定期对进入供应商名录的合格供应商供货情况进行评审,对其阶段性的供货质量、供货周期、价格、服务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定,评定合格的才可以进入下期供货,不合格的将从名录中删除,并终止其供货资格。公司采购部根据需求部门审批通过的采购申请,按照《采购管理办法》通过招标、竞争性谈判或询价、比价等方式确定供货厂家。原则上选择不少于3家供应商进行询价、比价、议价。针对单一来源采购,采购部门应就技术、市场、服务、价格等方面予以充分说明,并报总经理办公会审议批准后执行。物资采购到货后,质量管理部门进行产品质量检验,合格后由库管人员办理入库手续。工程配件等通用产品,公司会根据未来的销售预测进行一定的备货。公司财务部根据入库清单做采购入账,并根据采购合同支付价款。目前,公司在北京市房山区窦店高端现代制造业基地建有生产、实验、测试、交付综合产业基地,基地内建有大型工程试验平台,打造了隔振器静态、动态和抗疲劳性能一体化测试实验室、轨道隔振性能测试平台和噪声测试平台等,购置了大量振动噪声测试仪器和力学及声学软件。公司依靠引进的MES+ERP全自动化的大数据生产管理系统实现智能排产、精准生产、产品定制等智能化柔性生产管理模式。公司主要采取“以销定产,并保留安全库存”的生产方式。为了保证供货周期、更快地响应客户需求,针对通用性程度较高的公司自研隔振器产品,公司根据已签约项目的施工计划、结合销售管理部对新增签约项目的销售预测,参照库存情况、生产情况等制定生产计划,进行适当的备库生产。报告期内,出于生产成本、环境管理等因素的综合考量,公司存在对产品非核心部件或非核心生产环节委外加工的情况。公司的主要产品钢弹簧浮置道床减振系统、预制式钢弹簧浮置板的核心零部件为阻尼弹簧隔振器,阻尼弹簧隔振器采用“核心环节自主生产,非核心环节辅以委外加工”的生产模式。阻尼弹簧隔振器主要包括内套筒、外套筒两部分,内套筒系阻尼弹簧隔振器的性能的关键所在。内套筒由公司自主生产,外套筒以自主生产、委托加工或是定制化采购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以自主生产为主。内套筒的原材料为弹簧、阻尼剂等,弹簧、阻尼剂均采用定制化采购方式获取,公司向供应商提供弹簧的设计图纸、工艺参数、性能指标等,以及阻尼剂的配方及生产工艺、性能指标等,由供应商生产完毕后经公司验收合格后投入使用。报告期内,公司对外协厂商进行了合格供应商管理。为了保证外协产品的质量,公司制定了《委托加工管理制度》,对外协厂商进行管理,以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周期达到公司要求。为第一时间抓取市场信息,公司在国内建立了完善的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北京总部设立销售管理部,广州、郑州设立子公司,全国主要省会城市建立营销网络。公司业务与各城市重大基建项目相关,一般需要通过招投标环节或是竞争性谈判等市场竞争方式取得。另外,对于产品追加、备品备件、运维服务等业务,公司也采取与客户直接进行商务谈判方式取得,该类业务合同金额、占比均较小。公司业务按照项目制管理,项目定价均按照一单一议,以项目形式对外报价,定价依据受多方面的影响,主要包括客户项目的难易程度、供应商对特定部件或模块的报价、公司在相关地域的品牌影响力、具体项目的竞争激烈程度等。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国家绿色环保战略及配套法律法规陆续发布、实施,在推动噪声污染防治水平的同时不断加大噪声污染防治力度,为噪声与振动防控产业带来更广阔的市场机遇。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习指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随着蓝天、碧水、净土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容忍度越来越低,噪声污染成为环境领域集中投诉的热点和焦点。同时,噪声和振动对身体健康从听力损伤、睡眠障碍、神级系统和心理健康等几个方面的危害引发社会关注。2021年,全国噪声投诉举报量持续居高,“全国生态环境信访投诉举报管理平台”共接到公众举报45万余件,其中噪声扰民问题占全部举报的45.0%,位居各环境污染要素的第2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12345”市民服务热线以及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公安、交通运输、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等部门合计受理的噪声投诉举报约401万件。加强噪声污染防治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突出环境问题的迫切需要,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噪声污染评估和治理工程也再次成为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热点。为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保护和改善声环境质量,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不断加大噪声污染防治力度。2022年6月,《噪声污染防治法》的颁布出台进一步健全了噪声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修订的又一部重要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噪声污染防治法》从调整适用范围、明确政府责任、加强源头防控、强化分类施策、完善法律责任等多个维度,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质量,将为防治噪声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法治依据。与此同时,国家“十四五”战略规划提出“加强环境噪声污染治理”的明确要求;GB55016-2021《建筑环境通用规范》作为强制标准,对室内包括热湿环境、光环境、声环境和空气质量环境等进行了明确的底线性控制要求,明确规定了来自建筑物外部噪声限值和建筑内部噪声限值,较现行GB50118-2010《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收紧了2-7dB(A);《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实施噪声污染防治行动,加快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噪声问题”等攻坚任务。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公布的《2022年中国内地城轨交通线个城市投运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超过一万公里,共包含9种制式,其中地铁8012.85公里,占比77.85%。2023年内,预计将有28个城市可能开通总计56条线路,预计新增开通运营里程达914.40公里,新增车站566个,其中地铁线年将要开通的最主要城市轨道交通制式。截至2022年12月31日,我国内地已运营市域(郊)铁路线公里;共有城际铁路线公里。《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环境振动影响的研究现况》中提到“为满足城市环境对交通振动控制的需要,在地铁线路上大量采用不同等级的轨道减振措施(分中等、高等和特殊等级三种),且采取减振措施的铺轨里程不断上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中,减振措施占全线%以上,个别线%,最近开始建设的北京地铁16号线,仅特殊等的减振措施用量就占全线%以上”。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模的快速发展、居民环保意识的逐步加强和新版《噪声法》的正式实施,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减振降噪市场前景广阔。国家“十四五”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等要求,市域(郊)铁路建设将掀起新一轮高潮。同时,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将适用范围从城市扩展到农村范围,市域郊铁路的噪声与振动防控要求首次在立法中体现。而市域(郊)铁路的大规模建设和高速化发展,必将带动市域(郊)铁路的噪声与振动治理市场的大发展。2、为营造健康宜居的良好声环境,TOD上盖开发采用噪声与振动专项精准治理模式成为共识与趋势。2020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改委等单位《关于推动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加快发展的意见》(国办函〔2020〕116号)要求加大市域(郊)铁路沿线和站点及周边土地综合开发强度,积极推广地下空间开发、轨道交通上盖物业综合开发等节约用地的技术和模式,打造站城融合综合体,TOD上盖模式已经成为助推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TOD上盖开发具有“轨道交通+居民/商业楼宇”双重性,其振动与噪声控制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居民声环境品质和上盖物业的商业价值,对TOD上盖开发进行噪声与振动的专项精准治理已经成为业内的共识与趋势。智慧运维与病害治理是公司基于“声纹解析、在线监测”这一行业前沿技术领域,推出的适应后运维时代的新业务。鉴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要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铁路运输企业应当加强对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铁路线路和铁路机车车辆的维护和保养,保持减少振动、降低噪声设施正常运行,并按照国家规定进行监测,保存原始监测记录,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城轨运营和设施维保社会化、市场化模式逐步形成,结合“智慧城轨建设”这一发展目标,城轨基础设施智慧运维将成为后运维时代维保主要方式。噪声与振动控制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重要保障环节,由于涉及列车运行安全和减振降噪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的使用,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企业需要具备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高度负责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针对产品的技术原理、材料性能、结构安全、仿真模拟、减振效果进行多维度的反复论证。同时,匹配保证列车运行安全和减振降噪效果的既往项目运行案例,才能获得业主单位和市场的认可。因此,新进入本行业的企业在短期内很难实现技术和工程案例的突破。TOD上盖开发的减振降噪业务是一项精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做到对盖下的轨道、盖上的建筑以及各层级中涉及到的建筑设备的振动噪声实现一个整体的精准控制。为提供TOD上盖开发噪声与振动专项精准防治服务,完成全过程精准化的振动噪声防控,企业需要提供一个全过程一体化综合管控的干预式服务,配备包括轨道结构、建筑结构、机电设备、材料学等专业人才队伍,具备轨道、建筑、设备减振降噪产品体系以及丰富的项目经验,技术门槛和行业壁垒较高。城市轨道交通的智慧运维和病害治理需要掌握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对技术人员的技能和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主要涉及多源异构数据的整合和处理、智能算法、高效稳定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多领域专业知识、可视化技术等多方面。公司经过十余年发展,在轨道交通特殊等级减振降噪领域,打破了外资公司阻尼钢弹簧隔振产品的技术壁垒和市场垄断,实现了相关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多项创新和国产化落地应用,市场占有率稳居行业前列。同时,在TOD上盖开发中因地制宜开创减振降噪精准防控,在城轨基础设施领域首创智慧运维与病害治理,公司创新业务思路和技术路线,正在引领行业发展。公司自设立以来,2次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1次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颁发的“环境技术进步一等奖”;入选国家级、北京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参与5项行业标准的制定;产品所用技术多次被环保部列入“先进污染防治技术”、被工信部和科技部列入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予以推广支持。报告期内,公司参与了轨道交通减振降噪行业大部分公开招投标项目和竞争性谈判项目的投标工作,市场中标率稳居行业前列,较往年稳步提升。2022年,公司钢弹簧浮置道床减振系统按照中标项目的个数统计的中标率为39.39%,较2021年同比上浮10.03%;按照中标项目里程统计的中标率为35.31%,较2021年同比上浮7.05%。公司预制式钢弹簧浮置板按照中标项目的个数和中标项目里程数统计的中标率,分别为30.00%和55.32%,稳居行业前列。但较2021年中标率有所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公司调整市场拓展策略,以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目标。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减振降噪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得到了客户的充分认可。根据中国交通运输部发布的《2022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数据速报》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55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条,公司的产品已经应用于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杭州、郑州、成都、西安、深圳、青岛等32个城市的125条线路的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市场覆盖率超过30%,稳居行业前列。公司的TOD上盖噪声与振动精准防治、轨道智慧运维与病害治理等业务是公司现有产品在新场景下的集成和创新运用,相关业务的拓展依托于公司在减振降噪领域拥有的完整的知识产权体系和丰富的工程经验。其中,区别于通过PPP项目获得地铁维保合同的商业模式,公司作为民营混合所有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智慧运维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架构得到行业的认可,很多公司开始以形成智慧运维管理信息系统+智能化监测装备+维保生产队伍为目标,进行技术开发和资源整合。1)针对智慧运维,公司开发的地铁轨道智慧运维系统,已在多个城市推广应用,该项技术产品受到客户好评。2)针对病害治理,公司培养了一支由专家团队、工程师团队和维修生产人员组成的专业维保队伍,具备了基础设施运维“状态承包”实力,形成了系统化、全流程的服务模式,推动病害治理的科学化、精准化和长效化发展。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党的“二十大”开启了建设交通强国的新征程,而“站城一体化”大趋势下智慧城轨建设是交通强国建设的战略突破口,是城轨交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贯彻交通强国战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迎来了智慧地铁建设新时代,将信息化、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智慧化技术应用到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使其建设与运营管理更加高效,在提高其运营、维护、安全和服务水平的同时降低成本;而智能化巡检和综合监控技术的应用是当前行业安全保障智能化、智慧化的主要体现。公司研发的智慧运维管理信息系统及其配套的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决策算法池和智能化检测装备,构成了智慧基础设施运维体系,以智慧运维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应用,实现运维管理信息化;通过智能设备研制和集成应用,以及数据标准制定和接口技术开发,全面实现检测智能化;通过基于大数据的维修决策模型库的开发、数据综合应用,实现了关键设施全生命周期运维的维修决策智慧化。随着行业的迅猛发展以及运营线路数量的快速增加,其运营方面的经济压力也在不断增大,智能化、智慧化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噪声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声环境、声景观作为绿色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而绿色、宜居、和谐的交通声环境和建筑声环境则是健康声环境的重点。为了贯彻《环境保护法》和《噪声污染防治法》,国家有关部门和机构正在制定、修订、强化一系列声环境质量标准与噪声振动排放标准,将对减少环境噪声振动污染、提升环境品质产生深远影响。公司定位“声音解构者”,努力促进声与健康的融合,切实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在报告期内持续创新减振降噪技术,丰富轨道交通特殊等级、高等级减振降噪产品,构建健康的交通声环境;创新TOD上盖振动噪声一体化防治模式,为TOD上盖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减振降噪添砖加瓦;布局建筑减振降噪序列产品,助力营造绿色、低碳的建筑声环境。本报告期内,公司新增专利技术申请31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获得专利授权11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8项;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共拥有专利108项,其中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88项。公司建立了一支高学历、跨学科、技术能力较强的研发团队,从基础材料、数字化工程、复杂工况等维度,用声纹识别等声音解析手段,开展兼顾深度和广度的研发创新工作。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共有研发人员38名,占员工总数的21.59%,专业涵盖道路与铁道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机械工程、建筑工程、土木工程等十余个专业。依托于高水平的研发团队,公司构建了基于大数据的数值仿真、分析、预测技术体系和平台,打造了轨道交通振动噪声控制实验室、CNAS实验检测中心和国内首个高速浮置板系统试验平台,重点突破了阻尼弹簧浮置板轨道关键技术、TOD上盖振动噪声精准化控制技术、轨道病害治理关键技术、轨道智慧运维管理系统技术和减振降噪产品定制化服务等关键技术。(1)公司突破了城市轨道交通特殊等级减振领域的技术难点,创新“唧筒式阻尼结构”,成功打破了外资公司早期的技术垄断和专利壁垒,并通过自主知识产权的多项创新,实现增大阻尼、增强防水、增长使用寿命等多方位性能提升,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研制高速钢弹簧浮置板轨道技术与产品,实现钢弹簧浮置板速度升级的创新,满足市域(郊)铁路高速行车下的安全性、舒适性和减振性能要求。(2)开发了“统一内置”预制浮置隔振轨道技术,完成了轨道结构体系选型、隔振特性理论与试验研究、预制轨道板制作技术、环保快速精准施工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促进了城轨振动噪声污染防治技术的发展,获得2020年度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环境技术进步一等奖”。(3)针对TOD上盖开发,提出了噪声与振动专项精准防治模式,由公司统一承接上盖振动与噪声专项防治项目,负责噪声与振动控制总体效果,营造健康声环境的同时提升TOD相关土地商业价值,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并在北京、广州、温州等地多个城轨和市域铁路车辆段成功应用。(4)创新智慧运维理念,推动行业轨道运维与病害治理水平的提高,先后突破了轨道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数据融合技术、轨道运维前端感知设备全面集成应用技术,开发了轨道运维决策模型库和轨道智慧运维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轨道运维闭环管理和大数据应用,为全面实现轨道智慧运维奠定了基础。公司在北京市高端现代制造业基地建有集生产、实验、科研、交付为一体的综合产业基地,配有精密化数控加工车间和自动化生产线,实现了生产制造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更快交货周期的发展战略。同时,公司采用MES+ERP系统对生产过程进行全流程、可追溯管理,实现了智能排产、精准生产、产品定制等智能化柔性生产管理方式,为公司效能和质量控制提供了有效保障。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长,振动噪声影响范围大,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具备强劲技术实力、完备产品矩阵、丰富项目实践经验的企业具备明显的先发优势。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产品和业务已经覆盖全国30余个城市的100余条轨道交通线路,在确保减振降噪效果的同时经过了多年的安全运行考验。10余年的大型项目经验积累,公司拥有了处理复杂环境条件下的减振降噪工程经验。通过项目数据的采集,公司形成了振动噪声大数据库,为仿真模型和理论模型提供参考依据,为产品研发、新项目实施提供数据支撑。此外,公司依托于新材料、新工艺的准确应用和对减振降噪效果负责的态度,为业主方提供全方位技术保障和产品服务,深得客户信赖。(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公司的核心技术由公司技术研发队伍开发并掌握,不依赖任何单一的核心技术人员,公司通过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制定严格的保密制度等多种手段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严密的技术管理制度。但如果公司因核心技术相关信息管理不善导致核心技术出现泄密的情形,将可能对公司生产经营和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公司的核心技术人员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科研底蕴,稳定的科技人才队伍是公司产品和服务保持技术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随着轨道交通减振降噪行业的持续发展,对高精尖技术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加剧。若公司未来不能在薪酬、福利等方面持续提供具备竞争力的待遇和激励机制,将导致公司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研发实力及技术领先优势造成负面影响,进而对公司的业务发展和经营成果产生不利影响。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新材料、新技术不断地应用到轨道交通建设隔振降噪领域,公司需要不断地加大研发投入,拓宽研究领域,以满足行业对更高技术的需求。如果行业内竞争对手形成重大的技术突破或实现革新性技术研发,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可能将处于被动地位,公司未来发展将受到不利影响。2022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正式颁布实施,噪声与振动控制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促使公司现有竞争者仍不断加大投入的同时,行业新兴参与者增多,将导致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如果公司不能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保持技术创新提高服务水平、拓展下游市场、降低生产成本以适应行业竞争环境,市场竞争的加剧可能会对公司的业务发展及业绩增长产生不利影响。公司主要客户为城市轨道交通的施工方和业主方,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的施工方主要为中国中铁601390)、中国铁建601186)等大型国有工程企业下属各工程局,使得公司存在客户集中度较高。公司主要通过参与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下属工程局或业主方独立组织的招投标或竞争性谈判等方式获得业务,若未来城市轨道交通的施工方和业主方在项目的招投标过程中作出不利于公司的选择,且公司未能及时拓展新业务、开发其他领域客户,公司的经营业绩将受到重大不利影响,营业收入及利润水平将出现大幅下滑的风险。TOD上盖减振降噪综合治理及智慧运维与病害治理业务,是公司经营的重要业务方向之一,该类业务在国内属于新兴业态,尚未有统一的业务模式和行业标准。与公司现有业务相比,TOD上盖业务及智慧运维与病害治理业务在项目实施的复杂性、专业性和系统性更高,更加考验公司的综合项目服务能力。若公司技术能力、管理能力无法满足业务、客户的需求,可能导致公司相关业务开拓失利,进而对公司未来业务发展造成重大不利影响。公司应收账款余额较大,占总资产的比例较高。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扩大,应收账款可能会逐步增加,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压力较大。公司主要原材料钢材的采购付款模式一般为,弹簧等其他原材料的付款周期一般在3-6月,而销售回款周期较长,采购付款与销售回款存在时间差,导致公司资金流动性压力较大,容易引发流动性风险。公司客户相对集中,若公司客户经营状况和资信情况发生恶化,可能引发应收账款发生坏账损失的风险,将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从而进一步加剧流动性风险。随着行业技术水平进步以及市场竞争加剧,原材料采购价格上涨等,未来如果公司不能保持产品的持续创新,公司可能面临毛利率下降的风险。公司加强在新业务领域的市场开拓、新产品及新技术研发、工艺创新、公司内部信息系统管理及流程整合等方面的投入力度,降本增效,确保公司生产经营稳定持续。公司主要产品钢弹簧浮置板道床隔振系统、预制式钢弹簧浮置板主要应用于轨道交通领域,轨道交通行业作为政府重点鼓励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尽管在可预见的较长时间内仍将获得良好发展,但行业整体受国家产业规划、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区域发展程度以及各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等因素的影响较大。若未来各级政府缩减轨道交通领域的投资规模或采用特殊等级或高等级减振降噪措施的里程减少,均可能导致公司在轨道交通减振降噪领域的市场空间出现饱和的风险,对公司未来业绩增长造成重大不利影响。轨道交通行业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国家基础设施投资政策具有较高的关联性,使得产业链具有较强的自下而上的政策传导性,如果国家宏观经济形势、产业政策导向波动,或政府缩减轨道交通投资规模,将对公司未来经营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政策法规的实施与颁布,为国内噪声污染防治提供了法律依据及行动纲领,噪声防控技术和设备将逐渐进入系列化和配套化阶段,但后续实施力度和各地区的政策推进进度的不确定性,可能会给行业的发展以及公司业务的增长速度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2022年度,公司在努力开拓传统市场的同时,致力于TOD上盖减振降噪综合治理及智慧运维与病害治理业务的拓展,较好地完成了公司2022年度各项生产经营目标。公司2022年度实现营业收入39,427.03万元,实现净利润6,408.35万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399.14万元。随着我国交通强国的部署提速,城轨新基建的投入稳步提升,建设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构建便捷顺畅的城市(群)交通网,构筑多层级、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等发展目标逐步提出,叠加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思路和《新噪声法》等产业强制法规落地实施的政策效应,催生城市轨道交通、TOD上盖和建筑等领域的减振降噪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城轨基础设施智慧运维技术开发和运维业务的产业升级。公司作为减振降噪综合服务商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使命,始终秉持“以创新引领企业发展、营造和谐美好声环境”的发展理念。面向未来,公司致力于成为“声音解构者”,围绕“一核三新”业务布局,在不断提升传统优势、全面完善各类噪声振动污染防治技术与产品的同时,深入解析声音密码:以声纹识别、在线监测、故障诊断等创新技术推进全业态智慧运维与病害治理、事故预警与健康管理;以“双碳”理念探索声学绿色应用以及声景观营造与声品质改善,努力促进声与健康的融合,实现声景、光景的协同创新,切实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未来,公司将围绕“十四五”及“新基建”等国家战略,把握新噪声法时代新机遇,坚持技术引领的减振降噪综合服务商的定位,推动减振降噪新技术、新产品、新理念、新服务的创新和发展,持续加强研发、市场、生产、人才和资本五个方面的能力建设;保持行业领先地位,促进行业技术发展;在综合业务布局方面更加灵动、合理,实现对TOD上盖治理、轨道智慧运维与病害治理以及工业与民用建筑减振降噪业务的全产业链覆盖,将公司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减振降噪综合服务商、智慧运维服务商。2023年,公司将结合国家产业政策、行业格局变化,坚持自主创新发展思路,不断研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巩固和提升公司治理能力,加快落实“成为国内一流的减振降噪综合服务商、智慧运维服务商”的发展目标和“声音解构者”的战略定位。在业务布局上,公司将重点推进“一核三新”的协同发展,不断提升传统优势、全面完善各类噪声振动污染防治技术与产品,以保持轨道交通减振降噪业务的市场占有率。同时,深入解析声音密码,以声纹识别、在线监测、故障诊断等创新技术稳步推进智慧运维与病害治理、事故预警与健康管理;以声环境营造与声品质改善为出发点,推行TOD上盖、工业与民用建筑等领域减振降噪业务,切实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2023年,为进一步提升公司技术研发水平、增强产品迭代能力,公司将通过募投项目的实施,引入先进科研、测试、实验和生产设备,构建大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建立仿真实验室和场景实验室IM电竞,重点开展趋于更高列车运营速度下的浮置板减振降噪成套技术系列产品、城市复杂交通综合环境下TOD上盖开发振动噪声防治系列产品、基于震振双控技术创新的民用建筑减隔振技术系列产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轨道振动噪声污染综合治理系列产品、浮置板轨道绿色环保技术系列产品等五大系列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并持续推动城轨基础设施智慧运维技术与装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以助力公司深化主营业务发展,紧跟下游市场需求,大幅提升收入规模和盈利水平,保持市场竞争优势。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公司积累了丰富的营销网点管理经验,拥有成熟的营销服务网络运营体系及高层次的储备管理干部,可以有力地支持营销服务网络的拓展与维护,增强公司对销售渠道的控制力。2023年,公司将借助募投资金力量,在全国逐步增设八个地区的营销及服务网络,并配备专业的销售服务人员,以扩张公司的业务地理范围,提升公司的营销与服务能力,发掘新客户群体,为新增产能的消化、新产品的市场开拓奠定基础。同时,公司将依托国内成熟的技术体系、先进的产品序列和扎实的项目经验,大力拓展东南亚等海外市场。

  约1800家上市公司披露2022年年报 近千家公司净利增长 多行业成绩亮眼 大手笔分红喜人

  六位基金经理把脉券商板块 “牛市旗手”嗨了 券商板块或迎来估值修复行情

  疯狂的AI!估值极端分化,泡沫还是机遇?巴菲特:这些伟大行业从未让投资者获利

  疯狂的AI!估值极端分化,泡沫还是机遇?巴菲特:这些伟大行业从未让投资者获利

  牛市旗手要爆发?博时、嘉实、国泰、华宝、民生加银、创金合信六大公募研判

  近期的平均成本为17.58元。该股资金方面呈流出状态,投资者请谨慎投资。该公司运营状况尚可,暂时未获得多数机构的显著认同,后续可继续关注。

  IM电竞

  限售解禁:解禁5283万股(预计值),占总股本比例35.15%,股份类型: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份,首发战略配售股份。(本次数据根据公告推理而来,实际情况以上市公司公告为准)

  限售解禁:解禁144.6万股(预计值),占总股本比例0.96%,股份类型:首发一般股份。(本次数据根据公告推理而来,实际情况以上市公司公告为准)

  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有害信息举报

  涉未成年人违规内容举报算法推荐专项举报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